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郭诗瑀 文/图易方达证券
农业是高风险产业:面朝黄土背朝天,收成多少要靠天,市场行情不稳定,种好卖难白费劲,对于农民来说,从种到收再到卖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变数。
如今农村人口老龄化、空心化趋势明显,规模化、集约化种植是大势所趋,尤其在辽阔丰沃的黑土地上,以“晌”为计量单位的大豆、玉米田连片种植,一望无际,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大的风险敞口。
如何更好降低风险,从种到卖全周期保障农民收益,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?如何让种植、收购、仓储、加工等产业链上的多方主体合作共赢?在黑龙江省绥化、嫩江的沃野上,记者看到了大连商品交易所(下称“大商所”)上市的玉米、大豆期货,正在为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注入金融“活水”,为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农企增利保驾护航。
农户对期货接受度日益提高
近年来,受多重因素影响,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,玉米、大豆等主要品种价格频繁震荡,给农户和相关产业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。
记者了解到,以玉米价格为例,2020年拍卖粮价格从每吨1600元涨到2800元,而2021年又从每吨2840元掉到2300多元,2023年以后更是持续下跌。据黑龙江源发粮食物流有限公司(下称“源发公司”)总经理刘勇介绍,2023年玉米收购价从11月15日的开秤价每斤0.89元一路掉到0.82元,2024年玉米收购价从每斤0.79元掉到0.73元。粮食行情疲软,囤粮待涨的贸易思维已然行不通,市场收购主体减少,农户开始面临卖粮难问题,种植积极性降低。
农户、经纪人等驾驶满载玉米的粮车驶入绥化象屿金谷农产有限公司售粮。
如何尽量平稳地度过价格低谷期?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,逐渐进入农户视野。
近几年,为了让更多农户了解和运用期货工具,绥化等地区的农口部门组织龙头企业、金融机构到各个乡镇的大型种植合作社,宣讲相关政策和期货助农模式。
农户对期货的认知不断加深,接受度也在持续提高,部分合作社等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开始主动参与期货市场。一方面,利用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,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,适时售粮,另一方面,通过参与收粮公司提供的各种期货项目锁定收益。
青冈县种植户姚玉柱对此深有感触。2023年,他通过源发公司的“惠民保价”项目,提前锁定了0.93元/斤的售价易方达证券,在秋冬玉米价格走弱的背景下增收20万元。
“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惜售囤粮,不然肯定亏损。”姚玉柱体会到了卖粮时多看期货价格的重要性。在期现思维的指导和“惠民保价”项目的保驾护航下,这两年他将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加到了6000亩。
风险对冲争取更大利润空间
姚玉柱参与的“惠民保价”项目,实际上是“订单农业”的期现贸易模式:5月份农户种植结束后与其签订远期购销合同,通过期货远期合约定价,锁定秋冬收获后价格,将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。
该项目模式,对种植户来说,既增加了售粮渠道,又拓展售粮时限,提前锁定价格规避价格下跌风险;对企业来说,有利于提前锁定粮源,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,赚取基差收益。企业可以将这部分收益向上补贴农户,向下反哺工厂,达到“农户高价卖粮、工厂低价买粮”的效果。
如何在为售粮农民收益保底的同时,双方都有钱可赚,需要企业花费心思围绕期货推出更多助农模式。
绥化象屿金谷农产有限公司(下称“绥化象屿农产”)推出了类似的“夏季一口价”额外配送“增收宝”模式,即在锁定远期售价的同时,农户可以以支付权利金的方式,由绥化象屿农产为其购买看涨期权,让农户在享受价格保底的同时,获得博弈市场的空间。
“我们企业赚取微薄的服务费,如果收获季盘面价格高于约定收购价,期货市场的上浮利润全部给到农户。其实是一种‘保底+点价’的模式。”该公司总经理范洪图告诉记者,“七月份开始陆续推出,企业只要不亏钱就能带动农户一起做,帮他们卖好粮,提高种植收益。我们也能提前锁定粮源,增强用户粘性,保证对加工端的供应。近几年,农户直接送粮到象屿的比例逐步提升。”
农业是供应链的前端,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有利润空间,链条才稳,前端利益也能被更好保障。
为此,源发公司不仅提供仓储服务,还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主体、实体企业、贸易商提供供应链金融平台,将北大荒粮食集团等龙头企业引入青冈县,租赁闲置的仓储设施,开展粮食贸易,在盘活仓储资源的同时,也为当地市场增加了收购主体,拓宽了农民售粮渠道,当地加工企业粮源也更有保障。
“银期保”引多方入场 农民保障再升级
“2020年黑龙江遭遇三场台风过境,玉米全趴在地上,大豆泡在水里,多亏有太平洋保险的2000多万元理赔款让我们缓过劲来。”嫩江市科洛镇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(下称“科洛合作社”)负责人丁敬强仍记得那场灾害带来的冲击,这也是他第一次认识到保险赔付、风险管理对农业种植的重要性。
他是种植大户,上万亩的种植规模让丁敬强非常注重风险管理。也正因如此,2024年,当大商所推广“银期保”项目时,他毫不犹豫申请加入。
“银期保”通过期货公司、保险公司、收粮企业、银行多方参与,为农户构建“种粮有资金、产粮有人收、售粮能点价、减收有人赔”的体系,让科洛合作社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。
就在去年,新季玉米和大豆上市后,开秤价远低于市场预期,并持续下跌。在此情况下,科洛合作社参保的6万亩大豆最终获得260万元左右的理赔,有效弥补了损失。
“有了‘银期保’项目的保障,我们有更多的资金和信心多拿土地,今年合作社的种植面积从去年的7万亩扩大到15万亩。”丁敬强告诉记者。
据中信期货大连分公司总经理刘婷婷介绍,今年,该合作社8万亩大豆纳入大商所“银期保”项目,由中信银行大连分行为其授信300万元,嫩江市丰瑞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提供订单收购;3万亩玉米纳入“银期保”项目,获得工行黑河分行300万元授信,黑龙江沣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接收购,两个项目均由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承保。
丁敬强算了笔账:参与项目这两年,合作社的贷款额度从300万元增加到了600万元,贷款利率也比2024年有了更多优惠,卖粮的订单数量同样翻了一倍多,保费方面的负担也有人分担。“银期保”项目总保费的30%由大商所补贴,剩下的70%由合作社自己承担。
“种地最起码要保本。花几百万元投保,我心里有底,真要是遇到下雹子之类的天灾,也能睡着觉。”丁敬强直言。
相较于传统政策险,“银期保”的优势在于多方入场,从种到卖全周期保障。
从破解融资难问题出发,“保险+期货+信贷+订单”实现了风险闭环管理。银行基于保单和订单提供低息贷款,还款来源与保险赔付、粮款挂钩,突破传统农户授信模式,有效解决了融资难点,为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提供资金支持。
在解决“卖粮难”问题方面,农户和收粮企业签订基于期货价格的远期订单收购合同,锁定销售渠道,秋收后直接入库结算。此外,收购季要从9月底持续到次年3月,与收粮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后,农户新季收获大豆和玉米可以运到合作企业进行仓储,一方面获得更好的保管条件,减少粮食因保管不当造成的损耗,另一方面避免地趴粮阻碍翻整土地,为来年丰收打好基础。
在助力农户“卖好价”方面,今年“银期保”项目再度升级:二次点价期从2个月延长至6个月,只要期货盘面价格高于收粮时的期货结算价格,农户就可以进行二次点价,不用担心错过后续粮价上涨的收益,期货公司也会分析全市场数据,协助农户判断最佳点价时机,且支持分批点价,更灵活。
在风险规避方面,农户通过保险公司,对冲价格下跌和减产风险;通过期货公司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。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多方护航”,“银期保”为金融助农形成合力,通过提供多重保障易方达证券,让农户种植更有底气。
凯狮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