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传统历史叙事中,周幽王的兵败身死多为自己瞎折腾所致。若非刻意讨好宠妾褒姒宏盛证券,三翻四次点烽火戏耍诸侯,最后不至于被大肆入侵的犬戎击毙。这种为女色亡国的反面典型,往往具备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。
不过,考虑到西周末年的具体情况,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多半存疑。
周人不需要烽燧
周幽王作死的最早出处来自战国后期的吕不韦
目前,关于“烽火戏诸侯”的典故出处,主要来自战国末年的《吕氏春秋》,以及司马迁亲自操刀的《史记-周本纪》。由于两个版本的内容相差不大,所以后者的依据多半就来自前者。
然而,《吕氏春秋》仅仅是一部杂文作品,不加区分的收录儒、墨、法、兵、农、纵横、阴阳家等百家思想。除可能来自更早时代的明确记录,还将大量神话传说充实进去,乃至为丰富内容而自我创作。故而参考价值低下,很难被现代人当做靠谱依据。作为后来者的司马迁虽有心鉴别,但著书立作的导向目的远胜考据兴趣,必然对此类充满戏剧性的章节更为偏爱。
司马迁的版本仅在细节方面与吕不韦有差别
两个版本的唯一差别,来自周幽王的具体作死方式。在吕不韦及其门客笔下,堂堂天子不断命属下击鼓,也就是用噪音摇人。到太史公时代,才升级为具有视觉、嗅觉效果的狼烟,传播距离更加遥远。之所以会有这层差异,恐怕是因为先秦时代的诸侯们尚未普及烽燧系统,更热衷于用传统手段应付。西汉时期为防御北部边境,才花费很大财力维持大堆烽火台。
所以,今人发现的烽燧遗址,往往最早只追述到西汉。查找文史档案,也仅有司马迁的《周本纪》这个孤证。无论考古还是考据,都没有材料或实物证明表明,西周时期的关中地区有过烽燧。
考古发现的烽火台最早只能追述到西汉
司马迁的无心之过,显然是受本人所处时代影响。由于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劲,汉朝几乎从一开始就在边界上疲于奔命。原本只是非主流手段的烽火,迅速成为预警和传递特定情报的主要手段。每当草原骑兵不请自来,位于前沿的驻军就会立即点火报信,呼叫周围的巡逻部队前来接应。后方的大型要塞则根据烽燧,大约估摸出需要组织多少兵力展开反击。长此以往,连入侵者都对烽火有一定了解,不自觉的调整或取消袭击,起到某种反向迟滞效果。
况且,年代更早的周人,完全不需要靠远距离风烟来求救。当时,天子的京畿直属区域,本身就毗邻最西部边陲。若有戎狄大举寇边,几乎只用很短时间就能触及目标。因此,《吕氏春秋》中的击鼓桥段更接近于现实,而点燃烽燧的远程效果就相当多余。
汉朝的战略环境才需要大量烽燧体系
天子近卫不给力
西周时代天子守国门属于常态
事实上,西周时代的关中盆地,并非只属于天子一家所有。奈何其他诸侯的封地面积狭窄宏盛证券,可能连自保都十分吃力,能够给于的援助必然杯水车薪。
而且有些诸侯就来自姬姓王族,理论上与天子地位对等,很难做到三翻四次的随叫随到。另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小国,要么是戎狄等外族建立,要么是不属于周礼体系的独立小邦,很难被轻易哄骗。
西周时期的贵族战车部队
换句话说,周天子必须靠自身实力去应付外敌入侵。只要自己还有足够威严,就能号召周围的一众小弟追随,否则就容易遭倒戈反叛。例如在周厉王镇压鄂侯叛乱时,就呼叫附近的小诸侯带兵协助。
厉王时代的《多友鼎》铭文,还记载过一场发生在京畿的防御战:
当时,名为玁狁的蛮族从宁夏固原出发,长驱直入到泾水谷地。在顺利攻破京师后,又向东前进约25公里洗劫旬地,捕获不少当地居民。也许是察觉到有大量周军出动,他们从第20天起调头后撤。
第21天,贵族多友带领的周军便在豳地附近追上猃狁,歼灭200人、缴获117辆战车。接着,周军又在距离漆地约70公里的龚地,第二次追上并打败蛮族。最后继续西进,在杨冢第三次击败对方,并在第34天到都城举行献俘仪式。
戎狄早于周人学会骑马
这场战役因规模较小,通常被历史记载所忽略,仅靠出土铜鼎的铭文才为后人所知。作为进攻方的猃狁,攻破周人的泾河上游防线,肆虐整整13天后才被彻底击败。周天子所能获得的增援,也全部来自距京畿路程不超过一周的小诸侯。
如果要请实力足够强大的邦国来救,那么战争时长必定呈几何式上涨。参考当年的武王伐纣,自关中东进后一个月才走完约400公里。根据铭文记载估算,这支王师抵达天下之中的洛阳已是40天后。所以,反过来要关东诸侯勤王,至少也需要相同时间。毕竟,任何人组织军队、集结兵马、收集粮草,都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做完。
武王伐纣前仅行军就用去40多天
何况到西周晚期,天子所在的王室家族明显衰微。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,就是将手头土地不断分封给宗室子弟。随着代际延续,形成类似后来汉武帝搞推恩令的削弱效果。无论天子还是诸侯,都只能从日益萎缩的封地汲取资源。
而且支系越分越杂,彼此间不要说齐心协力,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打过几次照面。这种宛如散沙状态,根本没可能形成对外的有效合力,不做墙头草已是万幸。
代际传承后的西周京畿已是一盘散沙状态
战略缺陷
西周王室总已征服者眼光看待东方
此外,西周自攻灭殷商之日起,就对包括中原在内的东方秉持征服者心态。随之构建的分封体系,主要致力于监视、压制前朝余孽,或是其他有一定实力的地头蛇。即便后来有所调整,开始对北方蛮族与南方楚国有防范意识,终究没能改善京畿的安全状态。
因此,周天子册封的几大实力派,往往都被各自所属区域的任务所牵制:
1 山东沿海的齐国,主要针对当地的一众东夷势力。这些人与殷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,直至晚期才兵戎相见,本身又时常处于临战状态。
2 山东内陆的鲁国,主要负责看守豫东的宋国。后者就来自殷商贵族,必须防止他们与南面的各淮夷小邦勾兑。
3 山西南部的晋国,需要守卫黄河中下游的交通要道,顺便防御北方的大量狄人。
4 河北燕山南部的燕国,属于打入北狄泛滥区域的桥头堡。
5 另有位于山东、河北、河南交界的卫国,以及活跃在洛阳附近的郑国,都是替天子看守天下之中。
大部分诸侯还没抵达天子的京畿已支撑不住
显然,这些诸侯势力再强,也需要掂量着应付眼前问题。即便周天子斥巨资修缮一整套烽燧,对方接收求救信号也来不及迅速反应。等到一切准备就绪,还要花1-2月时间赶路,根本解决不掉任何问题。若是察觉京畿萎靡不振,完全有理由直接见死不救。
于是,我们能在《竹书纪年》中看到如下记载:幽王九年,申侯公开联络犬戎与缯国。这里所用的“聘”字,足见其明目张胆,根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。
次年,幽王去中原的太室山与诸侯盟誓,同样是非常掉价的讨好行为。一个天子不能让诸侯来朝,反而前往对方地界开会,足以说明威信大跌,只能靠屈尊赔笑来挽回颜面。
西周后期幽王必须主动外出找诸侯会盟
仅仅到幽王十一年,王师便在主动讨伐申国的战争中被击败。申侯贵为国丈,仍旧不依不饶的联合犬戎颠覆天子政权。至此,武王鹰扬牧野的余辉彻底耗尽,周公旦苦心营造的礼法破碎一地。
可能是这段经历过于痛心,稍后继位的周平王明显患有严重PTSD。直接头也不回的动迁洛阳,继而册封护驾功臣建立秦国,替自己镇守先祖的龙兴之地。最终,自己的后代又将一亩三分地瓜分完毕,被请人编纂《吕氏春秋》的吕丞相收走金印......
(全文完)
凯狮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